最近策略盈,中美在伦敦的贸易谈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。这谈判可不简单,背后反映出的是中美在科技和资源领域的激烈较量。现在大家都在热烈讨论一个问题:中美相互卡脖子,到底是中国独立解决半导体 / 光刻机难题更难,还是美国解决重稀土供应链的难题更棘手呢?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。
先来说说中国在半导体和光刻机方面的处境。大家都知道,半导体产业那可是现代科技的核心,从咱们日常用的手机、电脑,到国防军事领域,都离不开它。而光刻机呢,更是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关键设备,被称为半导体产业 “皇冠上的明珠”。
目前,全球的高端光刻机市场几乎被荷兰的阿斯麦(ASML)垄断。就拿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(EUV)来说,只有 ASML 能生产。我国在光刻机技术上起步不算晚,上海微电子是国内技术领先的光刻机研制生产单位,虽说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成绩,像 “90nm 光刻机样机研制” 任务通过了测试,28nm 工艺节点的 193nm 波长浸没式光刻机也在研发中,但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起来,差距还是不小。
制造高端光刻机的难度超乎想象,它涉及光学、精密机械、材料、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复杂技术。最先进的 EUV 光刻机有超过 45 万个零件,零件数量是一辆 F1 赛车的 20 倍以上。而且策略盈,ASML 生产 EUV 光刻机时,大约也只制造其中的 15%,另外 85% 的零件需要从全球的供应链整合而来。这意味着,要实现光刻机国产化,咱们得在多个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,还得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,难度可想而知。
再看看美国那边在重稀土供应链上的麻烦。稀土这东西,别看名字里有个 “稀” 字,其实在地壳中的储量并不少,但它的分布很不均匀,而且开采和提炼难度大。稀土可分为轻稀土和重稀土,重稀土在电子、新能源、国防军工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像 F - 35 战机 87% 的稀土供应链依赖中国,一架 F - 35 战斗机需 900 磅稀土,一艘阿利・伯克级驱逐舰需 5200 磅,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需 9200 磅。
中国掌握着全球 90% 的稀土精炼技术,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。而且,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的重稀土分离产地。美国唯一的稀土矿商 MP 材料公司,即便想在美国本土重建完整的稀土供应链,投资了 10 亿美元,可还是面临大难题。它虽然能分离和加工轻稀土元素,但对制造高性能永磁体必需的重稀土元素镝和铽,却无法分离和加工,而这些永磁体广泛用于 F - 35 战斗机、汽车、核磁共振成像仪以及其他电子产品。
之前美国还想着去深海非法挖稀土,据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报道,特朗普政府拟授权美国企业在太平洋克拉里昂 - 克利珀顿断裂带(CC 区)开采富含镍、钴、锰和稀土元素的多金属结核,还想绕过联合国下属机构国际海底管理局(ISA)的审查程序。但这事儿遭到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卡瓦略谴责,称其 “违反国际法”,俄罗斯、法国、加拿大等 40 国也联合反对。而且,深海采矿还有技术难题没解决,采矿设备需承受 5500 米水压,相当于 “一头大象站在指甲盖上”,商业化试验也尚未成功。就算开采成功了,美国还是得依赖中国的加工能力,因为它没有重稀土分离技术。
这么一对比,咱们能发现,中国在半导体 / 光刻机方面面临的是技术封锁和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,要实现突破,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、长期的技术研发以及人才培养,还得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。而美国在重稀土供应链上,面临的是资源依赖和技术缺失的困境,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中国的重稀土供应源,也难以建立起自己的重稀土分离和加工能力。
所以说,这还真不好判断到底谁解决难题的难度更大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无论是中国突破半导体 / 光刻机技术,还是美国解决重稀土供应链问题,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,这场科技与资源的博弈,注定会持续很长时间。咱们作为普通老百姓,就拭目以待,看看这场 “卡脖子” 大战,最终谁能率先突出重围吧!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股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